| |||||||
| |||||||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7日 来源:
为纪念北京市侨联成立70周年,我们从各条战线选取了部分侨的故事进行宣传。他们有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有的是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有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有的获得了院士荣誉……他们的故事中都体现了“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精神传承,体现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的民族品质。他们的故事,是一代代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激励我们积极投身“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心系下一代
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记国家发改委离休干部李越果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全国都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之中。激动之余,李越果开始查阅资料、撰写讲稿、举办讲座、奔走于各大小学。在三尺讲台之上,他生动、形象地比喻让孩子们对航空知识更加了解,讲述到我们国家的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让孩子们更加明白成功的来之不易,“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非凡……
谁能想到,进行这一系列工作的是一位已经年过古稀的老人。顺利开展那么多场讲座对于李越果而言并不容易,但他却乐在其中,不辞辛苦地前后工作。这一场场讲座满足孩子们的探求科技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科学知识,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时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李越果满身的荣誉,他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被评为“北京市活雷锋”“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模范人物”,在国家发改委退休干部局出版的《金色夕阳——特色老人》一书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北京电视台上门采访并播出了对他的报道,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将其列入《共和国功勋人物》。在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他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在历时4个月,在2000多万北京市民中选出500位“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李越果便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李越果的身上,有数不清的诸多荣誉、成果与赞扬,但他却并不追求这些标签化的名誉,而是真真切切地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为党、为国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风雨青春路 一颗中国心
1929年1月,李越果出生在越南一个侨商家庭,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因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后被匪特伏击暗杀的李卓峰烈士的侄孙。祖辈和父辈都投身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在内心深处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回到中国去。1946年8月,他在高中毕业时义无反顾选择要回到中国,后就读于厦门大学。旅途中,他既疲惫但又向往着、期待着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靠近海岸时,他更是难掩心中激动之情。
回国之后,他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也在时时刻刻关注着革命情况,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之中。在大一学习的同时,他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抗议国民党镇压台湾人民起义等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底,国内局势不稳定、烽火硝烟,他的父母劝他回到家中,送他去西方国家留学,但他却选择留在祖国,留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当时,已经加入共产党的李越果在党组织安排下,奉命与几位青年党员侦察国民党在上海西郊防御工事,以配合解放上海的作战计划。建国后,准备读大三的他被调往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从事管理工作,随后又在华东文教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工作,任副巡视员、高级经济师。任职期间,他曾被下放过,也曾在中南海工作过,但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百姓着想,直至1990年12月退休。
潜心科普教育 为国为民为党
退休的生活安静舒适,但李越果却怎么也“闲不下来”,他想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能够为人民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特别关心培养下一代的教育事业,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开始着力于对小学生们进行品德和科普知识教育。他经常说:“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试验,将下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老党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退休过后,他开始潜心开展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这一份事业辛勤付出,兢兢业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忙碌。他义务对北京育才学校、团结湖小学学生进行品德和科普教育,同时也开展着其他小学的讲座活动。因此,他被北京育才学校评为“好长辈”,被团结湖小学聘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
他的科普教育博古通今、结合中西,在讲座中不仅为学生们讲述哥白尼、伽利略、居里夫人、牛顿等西方科学家的故事,也会讲述祖冲之等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小学生正是对世界好奇心非常旺盛的一个时期,李越果的科普教育始终集思想性、知识性、基础性、通俗性为一体,通过通俗化表达方式,满足对世界的好奇,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增加有益的科普知识。
不仅如此,李越果的科普教育还紧跟时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让学生们拓宽视野,树立理想,增强担当。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他花了3个月查阅相关资料,为同学们讲解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述着疫情背后“白衣天使们”的故事,正是她们的付出牺牲精神,在生死线上“拉”回了许多人。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又开始记录与查阅资料,为同学们讲述我们国家航天发展的历史……
李越果认为,科普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在讲课同时,要更注重帮助学校开展科普实践活动,通过更加直观的角度获取知识。他积极参与和开展“太空种子”种植活动,帮助建立起神州科研小组,后来这个科研小组在“科技奥运、梦想航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中所撰写的报告活动获得全国竞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心系贫苦学生 关怀困难家庭
走进李越果同志的家,可以看到这小小的屋子内摆满他和他资助过的学生们的合影,还有学生们的一幅幅奖状和证书。2007年,他从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其中有关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圆梦行动”节目报道。当看着这些孩子寒窗苦读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却因为经济原因会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决定分两次共捐赠15000元,分别资助了3名来自河南、天津、内蒙的贫困大学生,随后又陆陆续续地捐赠资助了10多名贫困大学生,让他们都顺利入学。不仅捐赠,李越果还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答他们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1959年,李越果(中间穿黑衣者)参加湖南劳动锻炼摄于韶山毛泽东故居
他所资助的一名学生,在天津以607分的好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但因为父亲去世、体弱多病的母亲靠一些手工线活来补贴家用,面对高额学费感到一筹莫展。因为李老的捐赠,这位贫困学子得以顺利入学,圆自己的大学梦。见面时,这位学子带着李越果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都娓娓道来。李越果担心天气转凉,还特地为他买了一件外套,这名学生对李老的关心帮助非常感激,并说要多去看望李爷爷,不辜负社会培养。在李越果的家中,还珍藏着一瓶几年前延安出产的小米,这是延安育才学校送来感谢他的,但他却不舍得吃,想保留着做永久的纪念。
他也一直关注着那些因为灾害而受难的地区,在2008年前往越南拜谒母亲亡灵期间,得知我国南方遭受严重冰冻灾害后很快返国,第2天向灾区捐款3000元;为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交特殊党费2000元、为玉树地震捐了1200元,舟曲泥石流灾害交特殊党费2000元,捐款500元,得知中国侨联负责重建北川中学,在第一时间赶去捐款2000元……
粗略算来,李老已经累计捐赠了20多万的善款。有人曾采访:“您那么大的年纪了,为什么花费这么多力气和钱财来做这些公益事情呢?”他淡淡回答:“为国、为民、为党”。
这位老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他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党员,而正是因为他的帮助,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希望,让善良和希望能够像一根火炬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作者:佘欣阳)
浏览量:414